网站首页
手机版

音乐节热退潮了?

更新时间:2024-05-05 20:49:00作者:佚名

  音乐节的热度在骤降。


  往年,“五一”是各大音乐节品牌的必争之期,但出乎意料的是,今年一些音乐节不战而退,纷纷爆出取消的消息:原定于5月1日—2日在无锡荡口古镇举办的“无锡荡YOUNG音乐节”宣布延期举办,同样原定档于5月1日—2日的贵阳空港玛卡龙&半糖音乐节宣布取消……截至目前,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延期或取消的音乐节已二十有余。“取消潮”和“延期潮”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风口浪尖的音乐节市场。


  近年来热闹一时的音乐节,如何避免“其兴也勃焉、其亡也忽焉”结局?


  “不可抗力”是卖不出票的遮羞布?


  音乐节为何纷纷扎堆取消?


  前不久,于4月13日举办的西安丝路音乐节,因为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,不得不于当天宣布临时取消,打了很多乐迷一个措手不及。公告中称,“门票会在3-5个工作日陆续进行退票处理”,“对于外省来观看13日演出的乐迷朋友的交通和住宿费用,也会作出一定的补偿”。不过,这种临时取消还算事出有因。更多取消或延期的音乐节,仅在公告上点出“不可抗力”四个字,并未作进一步的说明,让乐迷浮想联翩。


  分析这些因“不可抗力”取消或延期的音乐节:有一些音乐节是刚刚成立的新品牌,也有一些是背靠头部音乐厂牌、具有一定观众基础和市场口碑的老牌音乐节;有的音乐节定位偏小众的曲风,但也有音乐节演出阵容颇具吸引力,不乏一些能扛票房的头部歌手;从音乐节的举办城市来看,也是一二三四线城市皆有,很难归纳出其中的共同点。


  因此,关于“不可抗力”背后的真正归因,成为很多人的好奇之处。疫情三年对演唱会市场的冲击,变相促成了音乐节的强势崛起,人们对音乐节的追捧一直延续至今。一场音乐节,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乐迷为之奔赴,带来切实的经济收入和当地知名度的提升。这也造成了很多地方片面追求“人气”,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,为场地建设、乐队出场支付高额费用等情况。针对这次音乐节的扎堆撤档,便有网友揣测,这是一次市场过度扩张之后的回拨。


  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和音乐节爱好者直言,所谓的不可抗力只是卖不出票的遮羞布。根据售票平台上显示的数据,有些宣布取消的音乐节在链接下线之前仅仅卖出2000多张票,相当于一场live house的体量,这当然不足以收回高额的运营成本。宣布取消,相当于及时止损。


  问题出在哪里


  自线下演出市场回暖以来,大量的传统音乐节品牌和新涌现出的品牌为乐迷带来了“久旱逢甘霖”般的欣喜。音乐节的势头为何急转直下,乐迷不再愿意为之买单了呢?


  在经历了去年演出市场井喷式发展,人们迫不及待地报复性消费后,今年观众消费逐渐回归理性,面对更加多样的选择后会更加追求性价比。因此,票价不占据绝对优势的音乐节很难成为消费时的首选。纵观各大演出售卖App,音乐节平均单日票价已站上550+的峰顶,并不断攀升,部分双日VIP套票高达1480元,基本相当于大热歌手的前排演唱会位置。“与其站着看半天演出,还不如买个看台位置安安静静地看场演唱会。”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乐迷的真实感受。


  此外,与音乐节刚刚升温时人云亦云般的夸赞不同,音乐节的年度关键词变成了“体验差”。网友纷纷晒出让人大跌眼镜的音乐节现场,要么荒无人烟、人迹罕至,要么深处田间、喂半天蚊子。去年河南南阳“迷笛”音乐节由于选址偏僻造成多人丢失重要财物,大规模的失窃使得该音乐节迅速登上热搜,实时热评里基本全是“再也不来南阳了”的声音。高票价与低体验的矛盾,愈发降低了音乐节的性价比。


  阵容的同质化也是音乐节一个备受诟病的地方。由于具备“票房号召力”的艺人有限,主办方在邀请艺人时也往往会打安全牌,使得观众会面临阵容“同质化”的困境。“来来回回都是同一拨人”,这种超高重复率的阵容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,很难提起消费欲望。


  当消费市场回归理性之后,音乐节再难回到场场火爆的局面,赚快钱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。这时考验音乐节的,是高质量的品牌运营能力、高质量的服务供给以及长期的续航和发展能力。


  将流量变成留量


  音乐节的火爆并非只局限于线下演出的小范围营收,而是能够起到辐射带动效果。综合音乐节的号召力、消费带动能力等因素,近来各地文旅产业将发展的眼光投向了“文旅+音乐”的模式,希望能通过音乐节的带动效应拉动游客前来消费。


  但是,关于音乐节的流量问题其实是一把双刃剑,利用得好就是城市文旅发展的“助推剂”,利用得不好就是城市治理的“放大镜”。因此音乐节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文旅部门的有效管控,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是“文旅+音乐”模式能够生效的必经之路。


  近几年随着音乐节市场的火爆,出现了不少新入局者,其中虽然存在能够起到“鲇鱼效应”迸发市场活力与生机的新晋品牌,当然也存在一些“草台班子”进行“一次性”营收,根本不考虑品牌效应的长尾效果。为了遏制这种情况,主办方应该从前期宣传、选址、定价等方面确定面向的人群,在后期售后上从人身安全、财物安全等方面给予一定保障,打通观众“想来”和“来”之间的最后一公里,这也是音乐节品牌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之举。


  音乐节市场的火爆使得很多投资者躬身入局,目前音乐节的各大品牌在艺人阵容、舞台设计、宣传预热上下足功夫,但很少有IP真正从观众的心理出发,结合其期待视野进行音乐节的设计和策划。总的来说,形式上的“卷”大于内容上的“卷”,这也是目前音乐节市场亟须意识到的问题之一,“卷”到最后,能够体现主办方差异的就是人文关怀和细节服务,因此主办方应该持有“以观众为导向”的理念将细节服务落实落深,将细节的安排细化到每个末端,让观众看出主办方的诚意,同时也符合消费者的期待。


  

为您推荐

商业+戏剧,走活一手文化棋

在上海的咖啡馆、茶馆、书店等空间,悄然兴起一种新潮流:白天商业业态,晚上演艺舞台,“双业态”乃至“多业态”灵活切换,聚集不同人群,叠加多元体验。 2019年,上海首推《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》,满足演出场次每年不低于50场等指标,便可将写字楼、商场、园区的非标准剧场转换为“演艺新空间”。迄今,上海正式授牌的“演艺新空间”已超过100家

2024-05-05 20:50

AI颠覆音乐界?

AI的风,还是刮到了音乐界。 去年,AI“孙燕姿”几乎承包了所有华语乐坛热门歌曲的翻唱,层出不穷的AI歌手仍在不断产出翻唱作品,风靡一时的AI翻唱余威仍在。现在,AI技术已经不满足于施展在单纯的翻唱领域,而是狂飙进化到了写歌的层面。 即便你是毫无乐理知识基础的普通人,也能借用AI工具在极短的时间里创作一首独一无二的歌曲。AI对文字、绘图

2024-05-05 20:50

一声唢呐越千年 传统乐器焕发新魅力 与“青春”碰撞出新“火花”

曾经承载着时代记忆的“夜校”如今再次“出圈”,“上夜校”成了当下年轻人最时尚的“夜生活”之一。白天上班、晚上上课,平时上班、周末上课。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业余时间走进文化馆,一些较为小众的传统文化,正在以更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青年的生活。 一课难求 500人抢16个名额 晚上7时,在浙江省文化馆的教室里16支唢呐齐鸣。9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

2024-05-05 20:50

北京开展各类图书活动 引领全民阅读风尚

这段时间正在举办的2024年北京图书市集·春季场,成为北京市民买书看书的打卡地。图书市集共有200多家知名出版社、新锐出版品牌与小众书店参加,展售书籍总数超过10万册,既有各类社科、文学类图书,又有设计精良的立体剪裁童书,方便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选购。在这里,还有机会跟出版社编辑、书店店主、作家进行面对面交流。 这个春天,北京各大国营书店集

2024-05-05 20:50

2024年一季度全国演出市场票房收入108亿元

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分析,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全国营业性演出(不含娱乐场所演出)场次11.90万场,与2023年同比增长72.71%;票房收入108亿元,与2023年同比增长116.87%;观演人数3886.99万人次,与2023年同比增长77.88%。全国演出市场开局势头向好,在场次、票房、观演人

2024-05-05 20:50

网红文旅地,如何“爆红”变“长红”

踏青赏花,今年春季文旅市场再度掀起热潮。据去哪儿网数据显示,2024年清明假期,天水、开封、泉州分别在“麻辣烫”“王婆说媒”“簪花游”等特色文旅标签带动下,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2倍、4.5倍、3.3倍。截至4月5日17时,24小时内全网涉及“甘肃天水麻辣烫”“甘肃美食”“甘肃文化旅游”的相关短视频和信息,共60余万条、总点击播放

2024-05-05 20:50

加载中...

热门推荐